《范爱农》中的哀思与回忆
人们常说善有善报,但在历史的洪流中,善与恶的报应似乎并不总是那么明朗。在盛世,善行或许能得到善果,但在乱世,善良的行为可能招致不幸。世事无常,如文天祥所言:“身世浮沉雨打萍”。鲁迅先生的那一代人,正值乱世,他们试图用血肉之躯撼动清王朝的统治,然而,命运的戏弄让他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。
《范爱农》是鲁迅为旧友写的一篇悼文,寄托了他对旧友的深深哀思。这篇文章与其他篇目不同,因为它充满了深情与哀伤,每一个字都仿佛泣血。
徒有一腔热血的救国
在鲁迅的时代,有志青年往往选择留学,有钱的去西洋,没钱的去东洋。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结识了陈师曾,这位湖南巡抚的儿子,也选择了留学之路。去西洋的人,受到西方文明的熏陶,救国的策略相对温和;而去东洋的人,则受日本影响,更倾向于使用暴力手段。
《范爱农》的开篇就描写了徐锡麟和秋瑾的壮烈牺牲。徐锡麟,这位安徽巡抚的心腹,为了正义事业,坦然受刑。秋瑾就义后,县令李钟岳也因内疚而自尽。这些革命党人,虽然与敌人有着深厚的情谊,但身处乱世,忠义实难两全,他们都是身不由己的战士。
鲁迅对徐锡麟有着深深的情感,他在《范爱农》中表达了对徐被挖心肝的愤慨,这种情感也体现在了他的其他作品中。范爱农的老师徐伯荪亦被杀害,群情激愤,需要一篇檄文来声讨,但范爱农的态度却相当冷淡。最终,这篇檄文是由一个不知名的第三者起草的。
在《范爱农》中,鲁迅描述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象,如游行的学生要殴打戏子,以及坤的机智回应。无论是徐锡麟还是鲁迅,他们都以热血投入革命,但这种不成熟的态度最终导致了他们的失败。
虚无的胜利
在五四运动期间,鲁迅是第一个用白话文抨击封建礼教的战士,他的文字石破天惊。然而,他对革命的态度却是暧昧的,既渴望推翻旧有阶级,又对新生资产阶级保持审慎态度。
在《药》中,为革命散尽家财的义士夏瑜,最终沦为民众的笑柄,革命的鲜血成了治疗痨病的药引子。《风波》中的七斤剪了辫子,却因张勋复辟而引发了一场风波。《阿Q正传》中的阿Q,也打着革命的旗号,在梦中洗劫了官绅之家。然而,革命之后,一切依旧,天地未改新颜。
落红成泥,英雄末路
《范爱农》与鲁迅的其他篇目不同,在这篇文章中,鲁迅也流露出了一丝自艾自怜的情感。他们曾一同留学,一同参与革命活动,回国后也做了同袍,这些经历使他们心有灵犀,顾盼有情。
在文章中,鲁迅描述了与范爱农的重逢,两人都因世途多艰而感慨。范爱农失去了工作,期待鲁迅能在北京为他找到工作,但最终未能如愿。范爱农最终失足淹死,鲁迅深感愧疚,因为他知道范爱农落魄到需要向别人乞食,且受到年轻人的厌弃。
鲁迅为范爱农写下了悼亡诗,表达了对他的关切与同情。在《朝花夕拾》中,《范爱农》是最后一篇,也是唯一一篇以人物全名做题目的文章。鲁迅成全了范爱农,使他不会被历史湮没。
结语
《范爱农》不仅是一篇悼文,更是鲁迅对旧友深深的怀念与回忆。它让我们知道,在历史的洪流中,英雄也会遭遇不幸,但他们的精神与信念将永远被人们铭记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七彩校园(北京)文化传播有限公司,本文标题:《《范爱农》:鲁迅为好友写的悼亡诗 》